李東曉
基層協商直接關涉群眾權益,是優化公共政策的重要途徑。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思想觀念多元多變,在基層,涉及群眾利益的決策和工作無所不在。有事多商量、遇事會商量,既是為了出共識、出辦法,也是為了出感情、出效果。
當然,協商就要真協商,真協商就要貫穿于決策的全過程。我們看到,市政協這次以“創新流動攤販管理與服務”為主題的基層協商中,收集反饋意見建議廣泛全面,部門整改落實及時到位,促使“小店經濟”走出“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怪圈,這種讓決策更科學、更接地氣的方式也更能被廣大群眾接受。
實踐證明,如何平衡夜間經濟和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矛盾,城市管理部門通過“敞開門”“請進來”等形式,廣泛聽取包括政協委員在內的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問癥問需問策,找準問題“靶心”,從群眾期盼解決的問題做起,找到了符合各方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提升了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事實上,加強基層協商,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加快實現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來,豐富的基層協商實踐在涉及老百姓的利益上,多商量巧商量,讓多元主體的利益關切、政策預期在參與過程中得到有效整合,獲得了更多群眾的認可和支持。
廣開言路,集思廣益,促進不同思想觀點的充分表達和深入交流,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協商,這展示出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大智慧。事實證明,這是一次成功的基層協商實踐,繪就了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圓,為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撐,為城市管理和地方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
來源:瀏陽日報
編輯:戴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