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懷國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痹诮洕咚侔l展的時代,這句話瞬間引起了億萬人的共鳴。因為這句話把我們心頭的鄉愁,具象為群山、流水、炊煙、石板路……心頭那割舍不掉的情愫,豁然開朗般有了安放的地方。
為什么講起來應該最為尋常的鄉愁到今天越來越彌足珍貴?是因為我們離開家鄉開創事業的腳步太快,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在眼花繚亂的高樓中,我們曾經走過的田塍和聽過的蛙鳴都逐漸遠去。我們記得自己從哪里來,但是越來越不能驗證自己從哪里來。
或許,如棖沖鎮這樣,花力氣恢復原來的碼頭,就是在試圖安撫人們的這種惆悵,也試圖給我們的奔忙添上平和的因子(本報11月20日05版報道)。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為之叫好,因為,我們就算遠離了土地,記憶里還是有泥土的氣息;我們就算擁有了龐大的財富,情感上還是需要人文的撫慰。
那些老橋、老房子、老碼頭,雖然經受了風雨的洗禮,在歷史的奔涌中已經變得弱不禁風,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它們是從物質通向情懷的橋梁,告訴我們每個人心底里還有一方凈土;它們是從現實通向過往的橋梁,告訴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當我們明白了這些,緊接著就應該追問:那一條條麻石路被埋進了建筑工地,到底值不值?那一處處河灣被鋼筋水泥步步侵占,到底該不該?將既有的東西推倒是分分鐘的事情,但是要重新追尋我們記憶的底色、傳統文化的背景,則是難上加難。
碼頭留下了,石板路還在,故園如此清晰,行走的腳步就會更踏實。一個人如此,一個群體如此,一段歷史,也是如此。
來源:瀏陽日報
編輯:戴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