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容
在寒冷的街頭,一位顫顫巍巍的老人摔倒了。扶起來,可以讓老人到屋里避一避風雨,并進一步提供幫助;不扶,老人可能面臨一些潛在的危險……所以,理所當然地,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把老人扶起來。事實上,文家市鎮街頭的兩位年輕人也是這么做的。
可是,這樣一個簡單到不容思索的問題在我們的社會中一度成了問題!我們知道,曾經有幾個扶倒地老人反而被訛的案例在全國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一些心術不正的人,只顧著將損失轉嫁到別人頭上,恩將仇報,最后讓當事人心寒,讓所有具有正義感的人震驚和唏噓。這,大概就是后來人們見義而糾結到底要不要為的原因吧。
多年過去,我們也看到了當初那幾個案例給社會帶來的莫大困擾。首先是見到老人倒地、盲人過馬路、事故出現等,很多好心人就算想幫上一把,也不免心頭打鼓,生怕自己的好心之舉還帶來麻煩。照此發展下去,必然最終讓急需幫助的人得不到及時的幫助。然后是,見義而不敢為,極大地沖擊了社會的道德體系建設,信任、道義、責任、友愛等美好品德,受到極大考驗。
只要我們看到了社會公義受損的嚴重后果,達成了必須要強化公德建設、鼓勵見義勇為的社會共識,我們依然有信心撥亂反正,哪里的美德倒下了,迅速地一把扶起來。我們相信,美德一直在我們大家的心中,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如果說它曾經受到了挑戰,那么我們需要做的是用實際行動,激發其活力。
吃一塹長一智,良好風尚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插曲也必須設法避免。一方面,我們應該繼續大力弘揚社會正能量,堅定鼓勵見義勇為,充分釋放愛心和溫度,全面促進和諧發展。另一方面,應該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合理減輕救助他人的舉證責任,強化訛詐誣陷行為的法律后果,讓好人有好報,讓壞人有風險。
傳統的道德良知不會被遺忘,它只是需要我們在堅信、堅守的同時,有輿論的、法律的手段做堅強的后盾。相信,經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扶不扶”這個問題將不再是問題。
來源:瀏陽日報
編輯:戴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