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清流
官渡鎮觀音塘村萬家組村民從5年前開始,自發投勞清理和美化河道,將原本荊棘叢生的300多米河岸打造成了風光帶。村民們熱情高漲,還計劃在此基礎上打造親水平臺,讓周邊環境變得更好。(本報3月12日09版報道)
擁有一個美麗的居住環境,不斷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這是大家都迫切希望的。但是毫無疑問,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環境質量的改善,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投入。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目前很多地方就面臨著群眾有需求而投入有缺口的現實矛盾。
是不是“上頭”的資金保障或者社會捐贈不能到位,環境整治工作就做不了呢?這個發問,或許是很多在一線的鎮村干部都想要問的。確實,如今做些實事,“動手就要錢”,沒錢就看起來寸步難行。但是我們能不能做一些反向思考——有沒有動手也不要錢的辦法?
不少人一定還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大修農田水利設施的情形。那時挖溝渠、修水庫是義務勞動,約定好開工時間,然后各家各戶安排勞動力參加。別說報酬了,有時就管一頓午飯,甚至有時得自己帶飯。那時候的“沒錢”肯定比現在更嚴重,但是義務投勞的模式,打開了當時農村水利設施建設的一片全新天地。
當然時代發展了,經濟社會管理的模式發生變化,工作方式方法也都得跟著變化,我們并不是要重走幾十年前的老路子。但是,熱心公益、奉獻社會的精神永不過時,發動和組織群眾以主人翁的意識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中來,與當前的社會環境也并不矛盾。像觀音塘村萬家組村民這樣,大家拋棄“等靠要”思想,積極主動有作為、有成績。
觀音塘村萬家組的成功經驗是,有識之士帶頭,基層干部組織。這就讓我們看到,在環境整治行動中,資金保障不足,群眾自發參與度低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這并不代表著群眾的內生動力就不能激發。只要基層干部隊伍善于觀察群眾所急,善于聽取群眾所想,完全可以組織人力,用最小的資金辦理最大的公共事務,用最有效的方式破解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的難題。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資金投入較少的情形下,發動、組織群眾積極投身公共事務,不光能切實推進具體工作,同時也能夠起到凝聚人心、醇化風尚的作用。和諧的鄰里關系、向上的生活氛圍,也將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
來源:瀏陽日報
編輯:戴鵬